台州普洱茶独特韵味的诞生、成长和传承
发表时间:2023-05-05 08:59:36 作者: 阅读数:8807世界经验表明,创新本身是创新商业文明的现实和可执行的途径。在互联网经济的推动下,人类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,发现并推崇最本真的需求与价值追求,商业文明因此成为了人类文明本身的反映。
在中国众多茶叶品种中,台州普洱茶是一个独特的存在。尽管它的生产和品饮历史已有近千年,但其传播一直受到局限。在2000年之前,除了西藏、广东、香港和台湾地区之外,几乎没有人知道普洱茶,品饮过普洱茶的人更是寥寥无几。甚至在普洱茶的产地云南,很多人也不知道普洱茶是什么。云南产的普洱茶基本上是外销品,在本地消费的寥寥无几。原因是在当时,云南本地人钟情于“滇绿”,即绿茶和红茶为主。
这种现象的出现并不难理解,因为普洱茶首要的功能在于“解油腻”和“刮肠通泄”。相应地,相对于以前中国人面临的温饱困境和营养不良,普洱茶显然不适合他们的品饮需求。因此,我们可以说普洱茶的兴起必须有一个社会和经济的前提,即社会向富裕方向发展,人们开始寻求更高一级的保健和养生方式,从而提升生活品质,满足更高层次的物质和精神需求。只有在这些前提下,普洱茶才有可能成为人们(准确地说是一部分人群)品饮茶叶的。
有可能就是这个原因,过去对普洱茶的科学研究相对较少。以上世纪八十年代为例,在权威杂志上发表的有关茶叶的论文和科研成果,普洱茶所占比重不到绿茶的十分之一。甚至到了本世纪初(准确地讲是2005年之前),中国最权威的茶叶研究机构——中国茶叶研究所中也找不到一个普洱茶专家。相反,绿茶、乌龙茶、红茶等茶叶专家则层出不穷。
尽管如此,我们仍然认为普洱茶的科学研究落后于其他茶叶(主要是绿茶和乌龙茶),并且与日益增长的普洱茶需求不相匹配。更确切地讲,普洱茶在基础研究、功能分析研究、生产和制作工艺研究、深加工研究等方面都需要加强和改进,某些环节则有很大差距。
在中国大陆,真正对普洱茶进行科学研究是在本世纪初。然而,这个时期的科学研究基本上还是零散的,很多实验方法和手段相对落后。相比之下,这个时期的普洱茶文化研究却是突飞猛进的。从茶马古道到普洱茶的历史演变,都有云南文化专家和学者的研究报告和专著中清晰地展现出来,对普洱茶的传播和推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因此,我们不禁要说,虽然这个时期出现了一些科研论文和研究报告,但与普洱茶的文化研究相比,其技术层面的科学研究仍然是落后的。
真正对普洱茶进行较系统的科学研究应该要追溯到2008年。因为从这一年开始,普洱茶的科学研究开始呈现系统化和规模化的趋势。大量的实验报告、研究论文和科技成果形成了普洱茶研究的主流,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层出不穷,带来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。因此,我们也习惯将2008年称为“科学普洱元年”。